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非典型法國』的美麗在街頭

年初挖掘了一個在牛津作研究的作家,他曾寫過巴爾托克傳/雨果傳/韓波傳,這三本傳記全名列為紐約時報的年度好書。我買下了探討歷史和重要事記的兩本書『非典型法國』和『巴黎人』,尤其『非典型法國』剛開始咀嚼時非常生硬,因為他不似波特萊爾的浪漫,無邊的想像,而是描繪法國大革命前的種族歧視/被山谷隔絕的各族群的部落文化,就好像探討平埔族原住民的各社部落台灣歷史。至於『巴黎人』稍微好一些,但同樣也針對在巴黎市曾發生的歷史事記,比如巴黎公社/六八學運等。




我找到書中有關六八學運的足跡,當時1968年一群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女們的反抗運動中,藝術學院的一張藝術宣傳,影響了YSL聖羅蘭的服裝設計, 「但她包在長褲裡的雙腿卻有優美的曲線,及膝的牛角扣大衣下擺飛揚.....摘錄自巴黎人」
"The beauty is in the street" (La Beauté est dans la rue, 1968),這張看似普普的海報卻使聖羅蘭發揮靈感竟而推出一系列讓女性們著迷的牛角扣大衣和流蘇外套。

時尚的魅力,文化的傳承原來不是藝術家們神來一筆的天才之作,這一切都是"人為"所造成,外表亮麗的國家裡面所深層的文化內涵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世世代代的法人們為了自己的權益和自由經由每一次變革下孕育出更多世紀之作,它們同時, 也肯定了反叛年代的精神象徵。